2021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专家看点(四)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3日 浏览:

       对精神卫生领域而言,脑科学是治愈精神疾病、探索人类脑奥秘的关键。精神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个体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7月2-3日,2021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在美丽的蓉城隆重召开,在脑机制研究与精神疾病诊治学术环节,来自全国知名的专家进行精彩分享,从多角度、多层面探讨脑机制研究与精神疾病诊治的最新研究和最新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创伤相关障碍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她指出,童年遭遇的逆境包括虐待、忽视和家庭破裂,都与持久的负面健康后果有关。儿童虐待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全世界36%的人口,儿童期虐待者高达80%是儿童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人类与动物模型表明,童年时期暴露在创伤性压力下可以引发持久性的全身炎症反应,童年创伤影响大脑发育、关键的行为领域如认知、积极价值系统、消极价值系统,对后续应激源的反应。
 
       况利教授指出,虐待的儿童受害者和在童年时期受到虐待的成年人面临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虐待可能会增加不同形式的精神病理学的风险,儿童虐待有可遗传的部分,但一些人可能携带增加虐待抗性相关的基因变异,儿童虐待与广泛的皮质及皮下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社会人口学因素对早期负性事件的反应、干预效果存在差异,结果有矛盾。需要更多前瞻性、纵向数据,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和功能障碍的过程,以及虐待对身心健康的长期影响。
 
 
       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对人工智能在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展望。人工智能(AI)是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AI的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AI在精神病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有三大流派,包括符号主义、行为主义、连接主义,分别都有重要应用。尧教授认为,功能影像未能改变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影像+AI或许更有机会,从AI到类脑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数字孪生脑。他认为,精神科医生不会被AI取代,除非类脑智能发展到了具有情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