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否有必要?市四医院特需门诊专家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9日 浏览:

关于“孩子是否需要挫折教育”这个话题,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常见的有正反两种论点。
正方论点:孩子需要挫折教育,不然遇到一点小事就会退缩,这样怎么能走上社会。
反方论点: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人为的挫折和苦难教育,这样反而会使孩子的心理越来越敏感。
那么,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看,挫折教育是否有必要?如何合理地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今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特需门诊专家李云歌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挫折教育”有必要吗
答案是有必要的。因为人类面对挫折的原始的心理复原力,对于维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复原力意味着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现实检验能力,挫折耐受力,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心身疾病常常就是在碰到打击和挫折后,不能适应,也无法改变,长期无法应对,而造成的心身状态的失调。
 
“挫折教育”就是人为制造困难吗?
有人说,那我就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耐受力,不断地给孩子挫折。他的一切要求我都不满足他,每天都给他一些打击,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会增强。
其实,挫折教育并不是刻意地制造挫折,并不是不断地告诉孩子:我无法满足你,今后的社会对你非常残酷,全部要自己应对。
儿童心理发育的过程,是逐渐从脆弱到成熟,从不耐受挫折到耐受挫折。在孩子的成长中,挫折教育无时无刻存在着。
3个月以前,妈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婴儿。
4—5个月,婴儿逐渐加用辅食,开始跟妈妈的互动。妈妈也不再是无时无刻跟孩子呆在一起。孩子也许要等上几分钟,妈妈才会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到孩子开始四处爬,抓东西的年纪,也许妈妈会阻止孩子去拿具有危险性的东西,比如玻璃瓶,小剪子。孩子也许会哭,但是妈妈也不会因此而满足孩子。这也是孩子必须面对的挫折。
 孩子会逐渐在这些微小的挫折中成长,并逐渐熟悉家庭的规则,比如,饭前要洗手,要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饭,不可以接触危险的东西等等。作为父母,不断地给孩子各种规则,孩子也要逐渐接受这些挫折和规则的限制。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当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感到非常伤心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讽刺、责备、贬低。不能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傻,这个都不知道。 
父母要耐心地带着爱教给孩子:这个是危险的,你不能去做;我知道你很伤心,等你再大一些就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了。
这就是挫折教育的核心:不带有攻击性的耐心,不带有贬低的爱。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失望,逐渐了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最后,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拥有心理复原的能力。
 
 
李云歌
‍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精神病和精神卫生学硕士。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成都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副教授,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分会秘书长及常委,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行为与健康分会常委等。
擅长各种情绪相关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心身疾病,青少年精神和心理障碍强迫性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擅长情绪障碍,人格障碍,进食障碍,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各类心身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