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即将进入盛夏。到夏至之后,天气会进入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候。高温高热天气会让人充满不适。此时,注意养生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各种疾病的侵袭。

那么,盛夏应该如何养生呢?今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贺敏医师将为大家带来盛夏养生攻略,一起来看。
顺四时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自然界的四季气候不同,因此,养生要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方能减少疾病发生,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内经》有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应顺应阴阳变化,晚睡早起(所谓晚睡,不是熬夜,而是晚上十一点之前睡)。夏日炎炎,昼长夜短,同时体力消耗甚大,中午应尽量小睡片刻,有助于缓解疲劳,以保持心神安宁。

盛夏气候炎热,清解暑热的同时不可贪凉。少用冷水洗头、冲凉,洗完要及时吹干头发,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屋,或对着风扇长时间吹。少食冷饮。解暑可适当配备:藿香正气水、金银花茶、菊花茶等。
重养心
根据中医的基础理论,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四季中夏天属火,五脏中“心”也属火,盛夏暑热之邪容易伤“心”,会导致“心病”的发生。这里说的“心病”,并非仅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疾病”,还包含“心神”方面的疾病,即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疾病,比如心情不宁、心烦、心悸心慌等。
盛夏养心可以适当出点汗,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节奏缓慢的运动来锻炼身体。
盛夏宜保持恬淡、安宁的心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节饮食
盛夏时节容易饮食不洁,极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饮食亦不可贪凉,以免损伤“心阳”,宜多食养心安神及养阴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枣、莲子、西瓜、苦瓜、绿豆等。
夏宜健脾除湿。盛夏暑湿之邪易夹杂侵袭脾胃,因此,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腻等症状,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如藿香、佩兰等。

此外,盛夏要多喝水。喝饮料并不能代替饮水,温热的茶水是盛夏较理想的“饮料”。
科学运动
盛夏时节宜静不宜动。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于剧烈,应以温和运动为宜,以免出汗过多损伤津液。可以选择练太极、散步、瑜伽、游泳、慢跑等运动。
尤其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适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
盛夏游乐宜清幽。盛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习习的凉风会使人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穴位按摩
按摩劳宫穴可以清心火,安心神。
劳宫是心包经上的大穴,劳宫两字,可以理解为劳累之后休息的宫殿。该穴位在手掌心,在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按摩时,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每次按3分钟左右。
当情绪激动、手心冒汗时,不妨按按劳宫穴平复心情,长期坚持还能强壮心脏。
医生简介

贺敏,医学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擅长运用针灸、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及亚健康调理,如:头痛、头晕、落枕、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颈腰部急性扭伤、肩周炎、关节疼痛等各种原因所致躯体疼痛不适;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湿疹、黄褐斑、痤疮等皮肤病;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肥胖;脑供血不足、中风后遗症。擅于针、药合用降低西药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