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素有“康巴东大门”之称,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让这座小城成为了著名的“红色之城”,红色的文化底蕴感染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代彩霞,一位来自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同时也是一名拥有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在2024年1月前往泸定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当她步入这座浸润着革命光辉的红色之城,走上“中国红色第一桥”,一颗党员之心随着大渡河水澎湃着、汹涌着。她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泸定的群众撑起一把坚实的健康之伞,要在这里画下属于自己的红色画卷。
看到: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躯体疾病的诊疗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躯体疾病患者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普遍面临着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加剧了躯体疾病症状,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代彩霞认为,在诊疗中要把患者当成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个体”去看待,不能仅仅聚焦于躯体疾病本身,更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在泸定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时间里,她看到很多躯体疾病患者饱受情绪的困扰。
有一位因脑梗而偏瘫的王爷爷(化名),无法接受自己偏瘫的现状,情绪十分消极。“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救活我,我现在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王爷爷(化名)经常这样对家人说。与此同时,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他十分不配合治疗,觉得治疗了也没什么希望,既不认真服药,也不积极复健,只想浑浑噩噩地躺在床上。
想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多学科诊疗模式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者,代彩霞在看到这些患者时总是深受触动,她十分想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患者。
在来到泸定县人民医院之前,代彩霞一直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综合诊疗中心工作,这里主要收治老年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而这些患者通常合并了内科疾病。好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有着多学科的学科群保障患者心身双健康——除了精神科病房以外,还设有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病房及影像科、检验科、麻醉科等科室。每当碰到疑难病例时,科室会向医务部提请多学科会诊,让内科、精神科等不同领域的专业医生共同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使患者最大程度获得健康。
在泸定县人民医院有外科、内科、精神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及专业人员,但是对于内、外科住院患者来说,主要接受的只是内、外科的躯体疾病诊疗。代彩霞想,如果能把资源整合起来,以多学科诊疗模式开展治疗,一定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做到:在泸定县人民医院推动多学科诊疗,让患者身心同治
在“让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想法下,刚到泸定县人民医院3个月的代彩霞就带头组织了一支多学科联合救治小组,小组成员除了内科医师、外科医师,还有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技师等。“在多学科救治中,我们各司其职。内、外科医师负责诊治患者的躯体症状;精神科医师为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诊断病情;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多管齐下,让患者身心同治疗。”代彩霞说。
作为多学科联合救治小组的一员,代彩霞负责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展开治疗。作为多年的精神科医师,她将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带到了泸定县人民医院,带给了患者。以往,泸定县人民医院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问题关注有限,尤其是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非药物治疗了解较少。代彩霞将经颅磁刺激技术、认知训练技术、运动疗法技术、艺术疗法技术、社交互动技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教给当地医生,并融入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为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
终于, 在多学科联合救治小组的努力下,因脑梗而偏瘫的王爷爷(化名)开始配合治疗,这一转变让家属欣喜不已。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个医者,双重的身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多为患者做些好事,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代彩霞说。如今帮扶时间已悄然过半,“党员红”的光芒也愈发耀眼。这份红色,是信仰的颜色,是责任的颜色,代彩霞将带着这份党员红,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