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藏”的疾病——多重人格障碍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3日 浏览:

图为:电影《分裂》海报
 
       一提起多重人格,大家的脑海里通常会迅速闪现出很多影视或是文学作品中那些让人脑洞大开、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如小说《24个比利》、电影《致命ID》中的主角们。
       艺术作品中的多重人格常常被作者或导演们用来设置悬念,营造紧张刺激的观影或阅读氛围,给观众或读者带来超出大多数人认知范畴的巨大震撼,从而创造出极佳的观影或阅读体验。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多重人格真的有那么常见和具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危险性吗?
 
        来自媒体和艺术作品的过度渲染是否夸大了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进而误导了大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理解呢?
        接下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邀请到米莉副主任医师从精神科学的角度,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真实的多重人格障碍。
 
01多重人格其实就是分离性身份障碍
        人的心理功能包括认知、记忆、身份、意识,正常的人这几个方面都是整体和谐地运转的。
        当这几个方面出现病理性分离后即会产生分离性的障碍,比如记忆无法整合时会出现分离性遗忘:正常人喝醉后的断片或者发生车祸后的短期遗忘这些都是类似分离性遗忘的体验。
        而当一个人的身份和意识无法进行整合时就会出现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
 
图为:电影《分裂》主人公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认知无法整合时我们称之为人格解体,不过今天重点谈谈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两个或多个身份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其“多重”命名的来源。
 
他是《24个比利》中的主角:多重人格症患者威廉·密里根
 
        1977年,现实生活中的比利(Billy Milligan)因连环强奸案被捕,后因精神科医生鉴定其为多重人格患者成为了美国史上第一个因精神疾病而被判无罪的人。
 
图为:女孩直播截图,此时她是六岁男孩Max
 
        还有一位在国外社交平台记录自己日常想向大众科普“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多重人格女孩,她的主人格Jess,19岁,是一位麻省理工的有社恐、患抑郁症的学生;然后她还是“Alex”,13岁的社交牛逼症女孩;还有的人格是六岁男孩Max,粗暴直爽的女孩Quinn、爱笑爱打扮的女生Cassy和Jade,31岁的成熟母亲,集这六种人格于一身。
 
图为:女孩录自己日常想向大众科普“解离性身份障碍(DID)”
 
         这些不同的身份会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人格与人格之间有时候并不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这就会导致对一些重要事件产生遗忘。比如Sizemore女士的每个人格都分别要吃饭,导致其体重涨到150磅。
         上面两个真实的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例子是一男一女,实际情况是女性确诊率是男性的3到9倍(北美数据)。
 
        在整个人群中的患病率也不低,在1%-3%之间远远高于精神分裂症的5‰-6‰,不过在我国确诊率很低,因为患者很少主动求治,可以说这是个被“隐藏”的疾病。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DSM),对DID的诊断标准中也强调以下几个部分:
        1存在两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
        2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    
        3这些症状不能归于酒精、毒品、药物的使用或者躯体疾病,比如癫痫,等等……
 
        不过,至少可以看到,电影里对多重人格的刻画也算是基本属实。
        不过,真实的多重人格患者既不是同时拥有那么多有趣灵魂的幸运儿,也不常是在众多人格中总会拥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反社会人格的变态杀手。
        他们通常是“一个人碎成了很多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生活被不同方向的力量拉扯,相互冲突的自我状态定会给自己给别人都会造成很大的困扰,这种悲惨的生活有时候从患者小时候就可以看出端倪。
        相信很多人听过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的这句话:“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那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成因真的跟童年经历有关吗?
 
02解离性身份障碍可能是由创伤后的应激模式引发
        关于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成因的其中一种解释,是支持精神分析学派的童年创伤理论的。这就是:创伤后的应激模式。
        很多研究表明解离性身份障碍(DID)与个体早年严重的长期虐待以及创伤体验相关,尤其是由依恋对象所造成的创伤体验。
        比如严重的性、身体和心理创伤促进了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发生,创伤引发的对伤害行为或事件的意识、记忆和情感被移出意识,形成了拥有不同记忆、情感和行为可替换的人格或次级人格。
        通俗的说,形成多重人格是孩子对创伤的自我“保护性”应对。很明显这是一种无助、无力的防御,在那个当下可能会有所“保护”但伤害会延绵一生。
        但是,尽管很多研究证明了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患者中都有严重的虐待史。但还是有很多质疑声的:这类研究太依赖于患者自我的报告,而非独立的确证;而且关于创伤的研究大多是横向研究(简单的说是同一时间点对创伤情况的研究)而非纵向研究(按时间序列追踪研究),这意味着很难形成因果假设。所以,创伤说只是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成因假说之一。
 
03注意区别解离性身份障碍和正常情绪切换
        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关注解离性身份障碍(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人越来越多,这也许与媒体的渲染和引导有关。
        就米莉副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很多就诊者包括一些青少年经常看病时会问,“医生,我怀疑自己有多重人格?”或者说“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了?”
       但是经过一番诊断了解后,可以理解他们所说的人格分裂和多重人格其实只是正常人经常会遇到的矛盾、冲突的思想和行为,或者就是情绪和行为的不同变换,其实这属于在同一人格下“自我同一性”未建立和谐的问题。
       最后,多重人格的患者并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恐怖变态,也没有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灵魂,更多时候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
 
 
        如果觉得自己有上述的种种情况,可以去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做诊断并得到有益的帮助。
        如果是身边有这样的亲友,我们也可以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多了解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特点,更好地与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亲人朋友相处。
 
医生简介
         米莉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 慢性科主任/支部书记,重点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人。
         电子科技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作业治疗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成都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擅长:各类重症精神障碍及心身疾病及精神康复的相关心理及物理治疗,有20年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