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召开的2021天府国际脑科学大会上,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省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中心)不少专家学者也充分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成果,赢得了在座的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何宗岭博士分享的主题是基于神经影像表征的抑郁症rTMS精准治疗研究。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性健康危机,但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仍偏低,在诊疗方面存在诸多难题,包括缺少稳定可靠的生物学标记,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依据,何宗岭博士及其团队结合情感认知模型和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技术,深度刻画抑郁症情感认知加工障碍背后的神经机制;同时,基于抑郁症的神经影像表征,探索提升rTMS抗抑郁治疗有效性的策略,为抑郁症的临床干预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更多的实证研究证据。未来,将继续开展以抑郁症精准治疗探索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推进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胡兰博士分享的主题是脑岛参与精神疾病的脑机制研究。脑岛是人类胎儿时期发育最早的脑区之一,是参与人类内感功能的核心脑区。同时,脑岛是人脑大尺度脑网络动态活动中的关键“枢纽”。胡兰博士分享了自己及其团队在不同精神疾病及相关行为中关于大脑岛叶局部与大尺度脑网络功能的一系列研究,围绕内感功能探讨了岛叶在不同精神疾病中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并进一步分享了通过内感功能调控治疗精神疾病的脑科学研究,提出未来关于岛叶精准刺激治疗的治疗前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低流行性,但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较重的精神疾病,关键是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晰。来自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段明君教授表示,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最为关键的是——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假说,这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氯丙嗪,被誉为“现代精神药理学的开端”。
丘脑是人类大脑中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各种感觉传导通路要经过丘脑的接替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在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存在着一个像“闸门”一样的核团——丘脑网状核。丘脑网状核位于丘脑背外侧,具有“贝壳”形态,由大量的γ氨基丁酸能(GABA)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它被认为是在丘脑和皮层之间信息传递中起着“门控”的作用,即像一个闸门一样对感觉信息进行过滤筛选,从而调控机体感觉信息处理、注意力、以及睡眠行为,但由于目前对丘脑网状核的基本组织构成知之甚少,所以无法阐明其工作机制。
“丘脑参与广泛的回路,并与神经递质系统紧密联系,可能参与了精神症状的产生。既往MRI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丘脑及丘脑皮层回路存在改变。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仍不清楚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出现病理性改变的具体是丘脑皮层回路的哪一部分。”段明君如是说。总而言之,丘脑和大脑不同分区有映射关系,而精神分裂症丘脑内部以及与不同大脑区域间有特定的网络特征,可能作为诊断治疗的客观指标。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贺辉博士分享的主题是音乐治疗干预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机制研究。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治疗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音乐治疗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音乐干预可通过音乐效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认知产生有效治疗。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干预神经机制、靶区及靶网络的明确、潜在的无创的脑物理刺激的“类认知干预效应”。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罗笠铢博士分享的主题是基于恐惧情绪加工探索抑郁障碍识别的神经行为标记。抑郁障碍全球占比4.4%,在全球非致命性疾病中占比10%,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基本情绪中,恐惧情绪识别的神经反应增强,而恐惧情绪记忆的具体程度降低,语音特征权重最高。从情绪易感性角度来说,恐惧情绪影响认知控制。对于情绪调节,基于恐惧的情绪调节是否能改善抑郁症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