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8.19”医师节|科研创新标兵:赵雯婧、杜娜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6日 浏览:

医者,以行动为笔,誓言为墨,日复一日地在平凡中书写不凡;以忠诚为盾,担当为甲,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以精湛的医术为剑,披荆斩棘,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的烛火,温暖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灵魂。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同走近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聆听他(她)们的医者心声。

科研创新标兵:赵雯婧

赵雯婧在院工作12年,是老年综合诊疗中心的医疗组长、医院临床教学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脑健康促进中心核心成员、医院十大学科团队核心成员、“脑计划”课题项目小组成员。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研两项市级课题,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数项。曾获得“乘风破浪新星”“优秀科研秘书” “优秀论文”“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赵雯婧深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想不断精进专业水平,不仅要磨砺临床利剑,也要在科研的浩瀚星海中勇敢航行。在这条道路上,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让她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伟大意义。她目前参与的“脑计划”子课题项目“音乐治疗干预认知障碍”,将音乐治疗应用于老年科的痴呆患者。音乐治疗在改善情绪、放松身心、促进情绪表达的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症状。看着病房里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赵雯婧愈加明确了自己科研道路上的目标: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让患者重获健康。

工作感悟

“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于创新,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勇于挑战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且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和专注,过程中可能面临多次失败,耐心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除此之外,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共同推进科研项目。”

工作格言

“科研工作要做到专注、耐心、创新、合作,心无旁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科研创新标兵:杜娜

杜娜在院工作8年,是副主任医师、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青委会委员、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儿童心身健康专委、成都市心身医学质控中心委员,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省市级课题数项,曾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双流区最美医师”等多项荣誉。

杜娜说:“作为一名医师,临床工作是本职,但对于医学发展,科学研究却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科研的加持,可能我们的医疗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在一次查房中,杜娜看到了一个双臂布满划痕的女孩,这一幕深深地触动着她的心弦。面对女孩无声的痛苦和母亲无助的眼神,杜娜用医学的专业知识解释了可能导致自伤行为的多重因素,包括童年经历、家庭环境以及遗传倾向等,还以同理心给予了母女俩温暖的安慰。然而这次查房让杜娜开始深入思考青少年自伤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这一议题,杜娜开始了她的科研计划。她投入大量时间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成功申请了关于青少年自伤危险预警模型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杜娜发现了与青少年自伤行为高度相关的多方位因素。这不仅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还为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展现了医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责任与担当。

工作感悟

“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多思考遇到的问题,及时查阅文献丰富自己的治疗经验。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治疗疾病,也需要知道疾病的病因及疗效预测因素。只有将科研与临床真正结合,才能帮助我们解决困境,研究出对医学发展与进步更有意义的结果。

工作格言

“只要善于观察临床问题,举一反三、科学探索,必定能发现疾病的本质,用孜孜不倦的精神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