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去年夏天那部很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吗?有很多观众认为,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背叛与被背叛的影片。父亲另组家庭后对孩子亲情的背叛,小伙伴之间的相互背叛,无爱夫妻对婚姻的背叛等等……尽管这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负面情况比较极端,但青春期孩子如果真的不幸面对背叛,应该怎么办呢?
本周的青少年心理专题,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邀请到心理专家任华为大家进行解答。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它既与儿童有别,又与成人不同。青春发育后期,随着性发育的渐趋成熟,青年人常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把友情集中寄予自己钟情的一个异性身上,彼此常在一起,情投意合,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体贴,逐渐形成专属于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里既充满浪漫的幻想,也有被爱的满足,更有永恒的期望。
然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并不容易,当青春期的孩子将自己的真心分享给另一个人的时候,是冒着极大的背叛风险,因而也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一次一次小的背叛,可能慢慢吞噬青少年的信任与纯真;而一次严重的背叛所产生的远期影响,更是远远超过当时的剧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之后的人生中,这些孩子也许会隐藏自己的情感,不敢再用真心去与人交往,不再尽情追求完满的快乐。更可怕的是,这种背叛的余波还会以各种破坏性的方式延续下去,久久难平。因此,勇敢面对生命中难以避免的拒绝与背叛,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爱情/友情本质的认识,也能增加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
什么是亲密关系破裂或背叛?
首先,要认识背叛,就要先深刻理解信任。
信任,是对于某人某事具备诚实、正直、可靠、正义的特质,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亲密关系里,我们可以安全地呈现真实地自己,同时感受到爱和安全感。但当信任被粉碎时,打破的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信任,还有对自我以及生命的信任,我们会感觉自己的世界被颠覆,甚至怀疑一切。其实,背叛在人生中时常存在,我们总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各种背叛。而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伤害的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因此其痛苦程度往往是最深的。

其实,并没有哪一种观点可以全面解释背叛。客体关系理论认为,3岁以前受到的情感伤害会影响人们与他人的信任与亲近,婴儿时期得到的关爱不够或者没和妈妈建立足够亲密的关系,内心会充满焦虑,感觉世界是不安全的;童年时期的被拒绝和被嘲弄,会让我们成年后变得更敏感易怒。这些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会直接影响其在亲密关系之中,与安全感相关的表现。而如果我们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到了过分的保护,也很难让自己拥有内在的独立和坚强,因此难以处理好亲密关系。
面对背叛,我们通常会出现什么反应?
面对背叛时,我们可能感觉震惊而不愿意承认事情的真相;可能会委屈而感觉被欺骗被辜负;也有可能感觉莫大的羞辱,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找到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里获得幸福,是否有人会愿意善待自己,还是自己终究不配被善待,因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敢再与人交往,内心笼罩着深深的羞耻感。

面对背叛,我们还有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怒火冲天、气愤不已,感觉自尊心被严重伤害,愤怒可能演变成仇恨或报复,内心阴暗面、各种负面情绪和欲望逐渐失控,就可能采取一种破坏性的情绪发泄来获得快感。
遭遇背叛后,你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了吗?
背叛使人受伤,但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或技能使我们能迅速地走出痛苦。然而,背叛也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及认识:背叛会让我们明白其实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和他人;背叛使我们开始自我探索并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背叛使我们学习和成长,使我们经历幻灭然后发现真实;背叛还可以促发创造性的表达,比如很多伟大的艺术、音乐或者文学都是在亲历背叛的伤痛之后创作的。
对于经历过背叛的人,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重建信任,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亲密关系?
健康的恋情都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信任的本质在于牢固的“真实”基础,只有当我们勇敢忠于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真实的自己也包括对自己局限性的客观认识,勇敢地挑战,并接纳挑战失败的失望。
遭遇亲密关系破裂或背叛是很痛苦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拥抱自己所有的感受,真实面对。当我们正视背叛,并温柔以待,伤口终将愈合,我们也就成长为一个更智慧、更强大、更充满爱的人。
点击视频了解

心理专家:任华
职称: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任职: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四川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医学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优抚医疗健康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
专业擅长:对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等)、睡眠障碍、心身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物质依赖、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科、精神科常见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针对睡眠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等的临床心理治疗。
主要履历:中共党员,公共卫生硕士,毕业于成都医学院,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进修学习。从事精神科工作十余年,负责及参与多项省市级医学科研课题,发表论著数篇。成都市应急医疗救援队精神卫生分队队员,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康复工作。